夏小刚教授指导研究生石义娜在《数学教育学报》发表成果
2020级研究生石义娜在《数学教育学报》2022年第2期发表了题为“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问题编写及其价值取向变化——以人教版(1978—2020 年)‘有理数’内容为例”的研究论文。《数学教育学报》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该文基于已有成果,构建了一个三因素多水平教材问题分析框架(见表1),用以研究教材中数学问题编写及价值取向的变化。具体以“有理数”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数学问题背景、数学认知、开放性等角度,对近四十年来不同时期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类、编码与统计分析。
表 1 三因素多水平教材问题分析框架
水平 | 1 | 2 | 3 | 4 |
问题背景 | 数学背景 | 社会生活 | 公共常识 | 科学情境 |
数学认知 | 操作—运算 | 概念—认识 | 领会—说明 | 分析—探究 |
开放性 | 封闭 | | 开放 | |
通过对5本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问题编写特点研究发现:在问题背景上,尽管近40年来教材中数学问题的背景呈波动状态,但近20年来教材中问题的数学类背景、社会生活类背景和科学类背景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在数学认知上,近40年来教材中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要求有了很大提高,在问题设置上重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逐渐关注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以及素养的培养;在问题开放性上,在20世纪70—90年代,教材中的问题还是以封闭式为主,但是90年代以来,教材中两类问题占比差距逐年缩小,并呈现出开放题和封闭题占比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从中折射出近40年来数学教材中问题编写的价值取向变化:主要表现从关注数学知识掌握到更加注重数学与自然和社会联系的知识体验,从注重数学演题到更加强调数学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从注重数学知识理解到更加关注数学思维的开放性。
综上,就教材编写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材应重视问题背景的选择,适当增加公共常识和科学情境类背景问题;第二,优化教材中的练习题设计,提升员工对知识本质的理解;第三,教材中问题编写应适当增加较高水平的数学问题比例,增强其探究性。无疑,这给数学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换言之,教师不仅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关注数学问题的内容本质,注重问题教学中价值渗透,而且要在知识掌握与知识体验、数学演题与交流探索、知识理解与思维开放中保持适度的平衡。唯有如此,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员工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审:钟群芳
二审:唐树安
三审:龙见仁